诊所标准将修订,诊所医师须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
其中,《意见》透露了一个重大改变,就是要修订《诊所基本标准》,在诊所(不含中医诊所)执业的医师要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
众所周知,2010年原卫生部制定发布的《诊所基本标准》要求的是至少有1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执业满5年。
《意见》则要求调整《诊所基本标准》,国家卫生健康委修订印发《诊所基本标准》。对开诊所的要求做了进一步提高,从以往重点审核设备设施等硬件调整为注重对医师资质和能力的审核,要求在诊所(不含中医诊所)执业的医师必须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
不仅全职要求是这样,兼职开办专科诊所也有着同样要求。《意见》指出,鼓励在医疗机构执业满5年,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的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专科诊所。
对此大家不要过于担心,此次《意见》针对的是十个试点城市,即北京、上海、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试点之外的地区暂不受影响。
不过,《意见》中提到了要“国家卫生健康委修订印发《诊所基本标准》”,一旦新版《诊所基本标准》修订完毕发布,那么影响范围应该就不止是试点地区了,会逐步铺展到全国。
并且,试点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总结经验进而推广全国,随着新版《诊所基本标准》出炉,开诊所的资质条件也将普及开来。
职称评审更注重实际,基层医护晋升难度降低
看到开诊所需要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这个要求,很多基层医生比较犯愁了。基层因为工作性质原因,在评定职称方面并没有大医院那么方便,尤其是之前,论文、外语等方面一直都是晋升的绊脚石。
但随着职称改革的深入,大家不必犯愁,国家已经出台多项政策,降低基层职称评审的难度,更加注重实际工作成绩,更加适合基层医疗工作性质。
去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起草的《职称评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提到了要进一步规范职称评审工作,提高职称评审质量。今后,外语、资历、学历、论文等将不再是医务人员晋升的绊脚石。
遵循卫生健康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和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实际,推动建立以医疗服务水平、质量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的人才评聘机制,不搞唯论文、英语、科研的“一刀切”,避免职称评审和实际工作“两张皮”。
另外,艰苦边远地区的基层医务人员在职称评审方面享有优待。
2019年4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的通知》中提出,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可放宽学历等要求,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探索实行取得中级职称后在贫困县农村基层连续工作满10年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经职称评审委员会考核认定,直接取得副高级职称,原则上限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聘任。
在地方上,各省也都陆续出台相关文件调整对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审方向。随着职称评审改革的深入推行,基层医生获取中级职称不再是难事,尤其是对于已经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
基层医护人员整体水平提升,是分级诊疗的硬性要求
目前,阻挡分级诊疗落地的一大问题是基层接不住。基层医疗机构和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同质化水平低,很难做到齐头并进。提升基层医护人员整体水平,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同质化水平,是落实分级诊疗的硬性要求。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和医护人员培养,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
所以,提升基层医护的整体水平,将是今年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重点之一,国家必然加大力度落实此项决策,在医护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都会加大支持力度。
本次《意见》也尤其强调,对申请备案的诊所进行审核,从重点审核设备设施等硬件调整为注重对医师资质和能力的审核。看得出来,医师素质和能力水平将是未来诊所乃至所有医疗机构最有力的竞争因素。
随着群众对于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软实力将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重点。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微信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吸引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医保局制定了《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
文件有以下创新性的改革举措:
一是简化准入程序:例如取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诊所的限制,将诊所设置审批改为备案制管理。
二是调整设置标准:例如将对诊所设置的审核,从以往重点审核设备设施等硬件调整为注重对医师资质和能力的审核,要求在诊所(不含中医诊所)执业的医师必须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
三是激发存量活力:例如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专科或全科诊所。
四是创新监管手段:例如明确要求诊所建立信息系统记录诊疗信息,并将诊疗信息上传至医疗服务监管信息系统。鼓励试点城市将诊所开办状况作为诊所主要负责人个人诚信记录纳入个人诚信体系。